RM2021赛季分区赛后哨兵研发总结(A)

by SuperPower战队 李帆

写在前面:

作为从2020年10月接手哨兵到2021年5月参加中部分区赛这段时间哨兵设计制作的(简短)过程总结,这篇报告旨在回顾哨兵研发过程,指出过程中趟过的坑,希望能帮助今后哨兵(无论赛规是否改动)的设计迭代工作能够做得更好,在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。

A

在这次中部分区赛中,哨兵暴露出了许多问题。从第一场比赛开始,哨兵就出现了误识别的问题,将对方选手操作间(?)和基地识别为了攻击目标,出现了打到大符、打对方前哨站附近的操作。

27号第4场,不知道是看到了前哨站还是操作间

另一场的直播弹幕

在之后的场次中对其他目标进行了过滤。但在对战厦大的比赛时,上云台在没有识别到目标时仍抬头攻击(原因不明),弹丸打到了对方无人机停机坪和场地外队员等候区,下云台也出现过360°边转边打的情况(原因不明)。

28号第36场,哨兵打人了,当时差点以为会被罚下,观众席上的我们都呆了

下云台扫射,视频来自飞镖群的老哥

在29号下午两点对战交大时,为了防止上云台误识别,对其限制了仰角,但还是在朝着前哨站的方向打,弹丸全落在了我方英雄吊射点,打掉了英雄50点血量。

29号第50场,痛击我方1号英雄

在对战太原工业大学时,因为云台无法正常攻击,决定赌一把在比赛开始前拆掉上云台,减轻重量,让哨兵跑得更快,但由于时间太紧迫、没有办法在轨道上调试,哨兵在赛场中比赛开始前可以正常自动运行,但开始比赛后底盘就无法运动,下云台也无法正常攻击,成了固定靶。

29号第57场

现在看来,比赛中稳定性是第一位的,在比赛中途大幅更改结构是完全失败的决策。

机械结构方面,在赛前写检查表时,我完全忽视了底盘轮组,没有将起顶丝作用的螺栓上螺纹胶,在对战常熟理工时螺栓因为撞击或者搬运时的振动而松动,底盘完全无法运动。

在本次分区赛中,可以看到例如南京理工的哨兵,在做好识别的情况下上云台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,可以对高地的敌人进行可观的输出,上云台吊射前哨站在调好弹道的情况下也是很好的选择。看我们哨兵的实际射程和精准度,潜力还是比较大的。

在备赛区和赛场中看其他学校的哨兵云台结构方案,主要分为:

上下双云台

上云台供弹方式:

上云台下供弹(在过yaw轴后走侧向从pitch轴过),弹仓在底盘上

半下供弹,弹仓在yaw轴后面,和我们寒假版本的上云台供弹方式一样

上云台上供弹

上云台位置:

置中

偏置,将上云台放在偏赛场中央的一侧,这样可以把弹仓放后面,上云台还能打到更近的地面目标

单下云台双枪管

例如浙大和东华大学,将弹仓放在下云台上,发射机构后面,随yaw轴转动,弹舱下面是两个拨弹轮,弹链走pitch轴,因为如果弹仓放在底盘上,将无法走两个弹链管路过yaw轴。下云台的头靠6020四连杆机构抬升和放下,枪管并排,摩擦轮竖直放置,这样需要很大的力矩才能抬起来头,东华于是用橡皮筋捆住头作为助力配平减少电机扭矩需求,浙大貌似用了恒力弹簧来配平

东华的双炮管结构

双下云台

性价比很低的方案,只有上海大学采用了

单下云台单枪管

例如上交

而对于底盘结构方案,主要分为:

单电机

单电机直连主动轮,对侧有两个辅助轮,减速箱更改减速比为1:5(?)左右,例如东华大学,和曾经东北大学的开源方案很像,上交等学校也是这样的(不过不清楚上交的具体结构),这种方案貌似只有无上云台的哨兵采用,不过有上云台其实也能用

单电机用同步带驱动轮组,我们的方案,似乎也有其他学校用了类似的方案

双电机

双电机直连主动轮,对称布置

同一种云台布置方式下不同的位置和供弹方案,其实很难说有明显的优劣,不像小陀螺、英雄下供弹这种会带来显著优势的技术,这些不同的方案不会带来太大的性能差异。

哨兵的任务,一是躲避攻击,二是进行反击或主动进攻(有了上云台之后)。从躲避攻击的角度来看,我们哨兵随机变向的效果还不错,从速度上来看,双云台注定会带来很大的负载,底盘电机的传动方案就可以再研究研究。从攻击的角度来看,在保证基本不卡弹后,识别就很重要。

这次哨兵识别和攻击表现不佳,有很大的原因是比赛之前没有进行足够的调试,因为在比赛前一两周才把这一版的车完全装好,留给联调的时间不够多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机械部分的进度控制就做得比较失败。同时在和上交打完友谊赛回来到拆车装上云台之前那段时间,也没有进行足够的调试,和步兵对打更是从来没做,这也是不合理的。

因此,如果下赛季关于哨兵的规则不变,建议不要推翻全部结构设计重来,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测试。

2017年国际泳联跳水系列赛温莎站 男子10米跳台决赛 20170424
美国总统奥巴马欢喜过父亲节 陪女儿看棒球赛